CVCA理事专访系列——邵俊:传统企业转型的路径和陷阱
2016年1月21日,德同投资创始主管合伙人邵俊参与CVCA理 事专访系列,畅谈他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网+, 产业并购及新 能源行业的深刻认识。CVCA整理了部分媒体报道,下文为2月1日 刊 登于《经济观察报》“PE家笔记”的专栏文章,由经济观察报记 者杨洋采访整理。
传统企业转型需要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拥抱新经 济是一条可行的转型路径。而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理解是以 互联网为基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回顾产业发展的历史,第一代 新经济指向互联网本身,而现在则是李克强总理常常提及的“互 联 网+”。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工具化,以之作为讲故事的 噱头。如果单纯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这更适合被称作“+互联 网”。
从前企业讲互联网的故事往往会选择做一个官网,而现在则可能是搞APP或是切入微信公众号,这或许会对估值有一些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只停留于表层,并不能帮助企业突破原有的增长轨迹,更无法企及更高的发展空间。真正要利用互联网来改造传统企业的话,很多旧有的模式或思维都有可能被颠覆。不是简单地去+互联网,而是要利用互联网对整个生产模式、流程、产品进行系统化改造,这才能真正符合新经济的规律。
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很多旧有的模式或思维都有可能被颠覆。现在整个中国传统制造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库存问题也很严重。如果仅仅是利用互联网做为“下水道”去消库存,这就是简单意义上把互联网作为工具。我认为这些做法对于企业转型有帮助,但是作用不大。
我认为传统制造业可以考虑用互联网思维来倒逼各行各业在生产模式上进行创新。比如近期我们所关注的C2M模式,即:基于订单加工。说起来容易,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要求整个工厂设备都要推倒重来。如此模式之下,首先是不能够有库存的,从而也就没有了库存的问题。
换句话说,唯有从厂房到设备都做伤筋动骨的转变,如此才能让企业具有柔性加工的能力。如果没有柔性加工能力的话,就很难灵活地接手个性化、小批量、多频次消费者的订单。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企业原有的僵化生产模式,这才是彻底地用互联网改变传统企业,这才是互联网+的意义所在。现在很多企业还停留在做网站的层面,或是选择到京东、淘宝、天猫去开店。有没有帮助呢?有帮助。但是能不能帮助中国传统行业彻底转型升级呢?恐怕很难。
在转变的过程中,有的行业会走得相对较快,比如说服务行业就比较容易引入互联网思维。如果是制造业,这种彻底的改变意味着要把很多的固定投入推倒重来。但是服务业本身属于轻资产模式,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只需要在流程上做出调整就可以大大提升效率。相对来讲,服务行业不会涉及很多的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具有先行的机会。然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也不可能完全在第三产业发展,最终制造业必然要求与互联网密切结合。现在来看,制造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只是刚刚开始。
资源匹配提升效率
互联网不但能够解决资源过剩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主要价值还是在于提高匹配效率,从而缓解资源的稀缺。
以医疗产业为例,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步入小康的中国人而言,对于高效、便捷的医疗健康的服务需求越来越急迫。可是,我们也不能坐等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的医改。
优质医疗资源高度稀缺是目前医疗产业的巨大瓶颈。由于大家都在竞争专家门诊的资源,一些网站致力于帮助病人排号,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产业的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利用网站排号,而是利用互联网来做更深层次地精确匹配。在实践过程中,小病小痛其实并不需要顶尖的专家资源。对专家本身而言,除了为病人看病以外,也希望通过病例形成医疗、科研方面的积累,所以也希望病人跟他的专业对口。如果借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在特定的局部环节下把整个医疗服务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从而让流程优化,就能使大家更好地享受服务。
并购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如果说互联网+要求企业从内部进行转变,从外部层次来讲,并购则是提高企业效率、挤压过剩产能的不二选择。并购其实遵循一个天然的丛林法则,其结果是有效率的产能去挤压掉、吸收掉,甚至消灭掉那些无效的产能。有的并购本质上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否则恶性竞争可能长期持续,最终呈现出零和博弈的消极结果。并购的模式是多样的,无论什么模式的并购最终都有利于行业效率的提升,因为低效过剩的产能通过并购会被抵消掉。
对传统行业如此,对于新经济也是同样如此。去年开始滴滴和快的整合,随后又有新美大(美团、大众点评),最近还有蘑菇街和美丽说。新经济的并购能够大大提升效率。在过去,大众点评和美团可谓都是一帮人在扫街,你刚刚来过,他的人又来了。当然他们都有VC提供充裕资金,但这无疑也是一种浪费。他们整合之后,内部管理会更加灵活,外部战略也将更为科学。简言之,并购会挤压过剩产能,而且高效者将会接管、替代或是消灭低效者。
此外,有没有办法通过并购来提升技术呢?我们德同投资非常关注跨境并购,但如果真正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放眼于国内是不够的。对于传统行业而言,其所需的技术在国内还是相对匮乏。恰逢世界经济不景气,有如“寒冬”,其实从2008年开始寒冬就一直持续。这是挑战,也蕴藏着机会。如果市场炎热,资产价格高企,对于海外并购是不利的。正是因为2008年之后欧洲以及很多地方都没有走出寒冬,所以才有可能通过并购的方式去获取真正有技术的优质资源,从而帮助中国的各行各业去提升技术和效率。跨境并购有助于获取优质资源,尤其是对技术的提升帮助会非常大。
避开产能陷阱
近年来中国传统企业大多面临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一旦海外市场降低需求,最后一根稻草往往对企业施以重压。在此语境下,企业一定要居安思危,以创新迎接挑战,千万不能只是简单地拼产能和规模。
此前我成功投资并退出的无锡尚德就是一个值得警醒的案例。在我们退出的时候无锡尚德还处在行业老大的地位,其发展逻辑可概括为简单地扩大产能。但最终光伏产业泡沫破灭,无锡尚德也陷入困境,最终破产。然而,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企业依然能够坚挺地走在行业前沿。正当全国谈光伏而色变之时,我们投了一家做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企业。当时全世界只有两家企业能够在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方面能够做到规模化生产,一家是美国的Sun Power,另一家是日本的三洋。我们投的这家企业叫Silevo,它是世界上第三家规模化生产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企业。去年我们以现金+股票的方式把它卖给了美国企业SolarCity,这家企业由Elon Musk控制,他也是Tesla的合伙创始人和总设计师。
从历史的后见之明来看,正当江苏省各个地级市都在做传统太阳能电池的时候,如果有企业能够全身心地发展第二代新技术的话,破产的结局也许就能避免。对于很多传统企业而言都是如此,需要居安思危。一旦等到被逼着去做转型的时候,很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这是我投资光伏产业的体会。
光伏的悲剧如今仍然值得借鉴,现在有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非常像当年的光伏行业,那就是电动车、新能源车行业。我感觉新能源车现在所处的位置非常像我当年投资无锡尚德时候的位置,整个行业真正进入了一个拐点,甚至进入了一个井喷时期。
我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预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电动车、新能源车行业还会崛起一批和曾经的无锡尚德一样风风火火的企业,它们甚至可能比无锡尚德还要牛。但如果它们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居安而不思危,就很可能重蹈无锡尚德的覆辙。如果不在核心技术上进行创新,如果不在电机、电池方面进行持续的技术突破,如果只是赚市场带来的快钱的话,这些企业最终可能会做得越大,但越大的企业可能会死得越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尽管它不会再同一个细分行业重演。
关于中华股权投资协会
中华股权投资协会是一间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的行业协会组织,成立于2002年,目前已有超过一百家会员及联席会员公司,其中大部分是以大中华地区为重点投资市场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中华股权投资协会的会员累计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五千亿美元,在全球拥有经过不同经济周期和历史检验的投资经验,并成功地投资于大中华地区的诸多领域和企业。协会致力于推动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市场的进步和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敬请浏览www.cvca.org.cn, 获得更多本协会的信息。